「凡事往好處想的遊戲」--自我感覺良好之基金投資 作者:林達宏
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股票,當然不能忘記提的投資工具就是「基金」,不是喝的雞精。用喝的也許像廣告詞說的能增強抵抗力,但「基金」,可能會讓你投資失利。
前陣子鬧的沸沸揚揚的「連動債」事件,很多投資人根本就不知道連到那又動到何方去,就聽理專說:「保本、獲利高、風險低」等等就冒然投資,最後以血本無歸收場,不但賺不到錢,還吞了一肚子的氣。
回到主題談「基金」,以我個人的投資經驗來說,從大學時代就開始買基金,到現在大約十年,也賠了十萬。我怎麼賠錢的,我想你們應該要仔細瞭解。
話說十年前,大學生涯裡我都把零用錢省下來,一個月可以存個三、五千元,於是乎聽人家說「基金比較保守、定期定額存一定能獲利」然後這筆錢就可以拿來當退休基金、結婚基金、育兒基金(呵;我還想真多,才大學而已),接著電視都在說:「人不理財、財不理你」,於是我就到了銀行開戶,開始買了我的第一檔基金,還以為自己眼光好,第一次買基金就買海外的,殊不知管理費跟手續費就佔了好幾%,還沒賺就先付了錢。每個月都扣款,想用定期定額來降低風險,這個想法是對的,但是我沒有考量到我的口袋深度,一年後,我沒有錢可以扣了,連續三次扣不到款就會停扣,於是乎一年後來看績效,獲利5%,好像還不錯,一年半後剩2%、三年後負5%,於是我賠錢出場。
原因是我口袋不夠深、也沒有停利。所以可以寫一本「第一次買基金賠錢就上手」,銷量應該會不好,因為大家都喜歡看「如何快速賺到第一桶金」「從工程師到十八億身價的故事」。
出社會工作後,我仍然沒有忘記「人不理財、財不理你」這句話,我又想到買基金來存「退休基金、結婚基金、育兒基金」。當時油價很高,每桶來到百元以上美元。又很流行什麼能源基金、綠能基金、新能源基金等等的。我的自我感覺良好的壞習慣又來了。心想,既然油價這麼高,油又不會一直有,來投資新能源一定沒有錯!報紙都在報能源危機,研發出替代能源商機無限。銀行也都在推這些基金,看來我這次應該是眼光精準了。
好吧,上次的經驗只是我口袋不夠深,現在我有在工作了,收入拿三、五千來投資應該沒問題了。聰明的我自認不要找銀行理專,我上網下單手續費比較便宜。一年後,賠2%,然後5%,繼續扣沒關係,凡正有定期定額分散風險,又賠了10%,沒關係,繼續扣,我跟你拼了(其實是輸不起,怕贖回後帳上的損失受不了)…沒想到我竟然遇到了我投資生涯的第一個金融風暴,美國次級房貸跟我有什麼關係,八竿子打不著的我也栽了。金融風暴後兩個月,我賠了55%。受不了的我決定不扣款了就給他放著。一年後以認賠45%左右出場,賠了十萬元。
又可以寫一本「江山易改、本性難移之基金賠錢記實」來賣。想當然,也是不會賣得好。賣的好是「危機入場、獲利滿滿」「金融風暴的一百個獲利術」。哈,這些書名都是我亂想的,別去書局找,一定找不到。
好吧,既然我這本書叫「凡事往好處想的遊戲」,我們就來想想這場基金的賠錢經驗,帶給我什麼樣的正面思考。
第一:理財是對的,只是我的方法不對、觀念不對。
第二:自我感覺良好,沒有透過分析也是賠錢的主因。
第三:媒體上在推廣什麼理念,一定要三思。
第四:口袋不夠深不要冒然進場。
第五:一定要有停損、停利的觀念。
第六:基金不見得比股票沒有風險、不見得賠得少
第七:如果不懂的這個產業的發展,那就不要投入
第八:定期定額也要懂得分散風險,不能投入單一產業
第九:單筆投資除非眼光好、功課做足才能投入。
第十:我的賠錢經驗可以讓我寫一篇文章
也許,我沒有在投資市場賺到了錢,但我卻賺到了經驗,雖然是用十萬元換來的,很痛。不過,至少這些錯誤的投資觀念我以改正過來了。不要問我要投資什麼,因為我沒資格也不是分析師,問問自己,做足了功課了嗎?投資的目的是什麼?我有能力承擔風險嗎?債券型?指數型?平衡型?新興市場?亞洲世場?投資型?分清楚了嗎?。理財不是不能做,而是要把每一分錢用心去規劃,讓它發揮最大的功效。
最好的理財就是當用則用、當省則省,而且能撥固定的比例來做有益的事、投資自己腦袋最好。我定期每個月都會捐款助人,除了能幫助比我們更需要的人事物之外,心情也會相對踏實。你說是嗎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